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

實際走訪Kemper Fahrradtechnik (下)

每一台Pedersen車架,都是由Kemper大師親手製作的,公司的其他員工則只負責協助的工作以及組裝維修等,所以他們的產量非常有限。據說一年只生產一百台上下。

寧可少賺一點,也不願意加班犧牲和家人相處的時間,更不可能為了大批量生產而罔顧品質交給別人作。這種對產品品質和生活品質的雙重堅持,是很標準的德國人作風,也是亞洲國家很難看得到的。




看完了工廠,又給我看了他們的鎮廠之寶:原版的百年Dursley-Pedersen車架。同樣的車架在拍賣場上,至少都可以喊到五六千歐元以上。
仔細比較百年前的Dursley-Pedersen和百年後的Kemper復刻版,可以發現雖然細部有些許不同,比方說焊接的接管方式等等,但基本設計是完全一樣的。Kemper大師完全把百年前那種略微繁複的工藝之美重現無遺,令人感動。


和Kemper大師與Nickel先生聊到現今單車產品的主流,有時候太競賽導向,或是太強調一些與普羅大眾關係較遠的性能,反而忘了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精神。

問題是,並不是人人都需要極速三百的法拉利。有時候躺在一輛鋪滿稻草的牛車上,晃晃悠悠地穿過鄉間小路,能帶給人更豐富的樂趣和滿足。

而在台灣,自行車不論是硬體環境還是軟體資訊和大多數人的觀念,都不像德國這麼成熟。人們不是把它當成窮人買不起機車的替代品,就是視它為高價貴族的運動。太兩極化了。也因此,台灣的運動用自行車產品多半強調它的競賽能力,用料高級、輕量化,好像只要跨上了單車,就一定得像運動員一樣地風馳電掣。至於像Pedersen這樣完全以享受騎車樂趣(die Genussfahrt)為導向的產品,在台灣好像就很難引起注意了。

總之,Kemper的產品如果到了台灣,大概就會成為少數以純然休閒為導向的產品吧。這樣的產品,在台灣市場的接受度能有多高呢?Kemper大師和我都很有興趣知道。
也正因如此,我們一起決定讓Kemper-Pedersen進入台灣市場,讓Pedersen的人本單車精神在亞洲也能發揚光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